规划计划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统计 > 规划计划

临沂第三十九中学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2-09-11 18:11:07

第一部分  学校现状分析

临沂第三十九中学(临沂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41 年“抗大式”学校——滨海中学,1999年由“临沂师范学校”改制而来。中学部分共有44个教学班,在校生2500人,教职工260人;小学部分有18个教学班,在校生1100人,教职工52人。

一、发展优势

(一)历史优势

学校多年的沧桑巨变,为学校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积淀了丰富深厚而又活力充盈的办学底蕴。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是对师生进行爱国、爱校、红色教育,培养家校情感的绝好教材。

(二)环境优势

学校地处临沂市中心城区,又具有面对全市各县区招生的权利,因此生源较充足。

(三)队伍优势

我校有高级教师96人,占专任教师的52%,特级教师3人、齐鲁名师1人,沂蒙名师2人,省、市级教学能手26人,高职比骨干比全市领先。

二、发展弱势

(一)我校中年教师居多,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亟需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幸福感。

(二)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的高考制度下如何开展教学工作需要深入学习和思考。

(三)学校周围名校较多,优质生源少,总体上还将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短期内生源质量很难有大的转变。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学校面临的机遇

 1.绩效工资方案的通过与实施,为学校乘势而上提供了新的动力,使学校有机会打破一些学校管理的旧体制、旧传统的桎梏,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良机。

 2.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为我校突破办学瓶颈、丰富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全面发展且特色鲜明的人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校将抓住本次机遇、依托专家引领、发挥优势、激发潜能,使学校获得较快发展。

 3.校安工程的实施助推了办学条件的快速改善,市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校必须应对的挑战

 1.观念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挑战。实施高考制度改革和课程改革,需要全面的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为支撑,需要对教育资源重新整合。

2.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挑战。办优质、特色、和谐学校必须建立以激发人的活力为目标的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实施扁平化、精细化管理,落实目标责任,严格过程控制,强化评价激励,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要求,努力建设“新型高中、特色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依法治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建设优良校园文化,增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办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发展思路

1.内涵发展。摒弃规模扩张式的发展思路,注重内涵发展。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将内涵发展的重点放在“三力”建设上:一是提升办学实力。强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组织领导体系,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二是增强办学活力,以加强科技创新、艺术、体育课程建设为重点,提升学校创新力、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三是增添学校魅力,融洽师生关系,树立师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2.特色发展。充分体现学校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走特色发展之路。继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个性化教学、艺术体育、对外合作交流、多体制办学”等特色,积极发展心理健康和科技创新教育,凸显办学特色,形成学校品牌,建设特色学校。

3.项目带动。建立健全“项目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落实行政岗位与项目岗位挂钩的内部管理办法,把一部分发展的内容“项目化”,将项目落实到人,规定干部“一岗双责”,以“想做事,办成事”为导向,牵头承担具体的工作项目;引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特长发展,每人至少发展一项特长,带一支学生队伍。

4.组织转型。充分利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和思路,推进学校管理体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重点推进学校管理体制由行政化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由威权式管理向民主管理的转型,建立起专业化、扁平化的管理体制。

5.课程建构。分阶段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第一阶段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开发,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尽可能多地开设特色课程。第二阶段结合考试制度改革,规范课程的开发、整合、评价,建立比较成熟稳定的课程设置和管理形态,完成课程资源(含师资)的配置和优化。第三阶段建立起有特色的课程管理体系,课程要素更加完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特色发展领域能够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6.开放强校。开放的目的是明确发展目标、优化发展路径、充实办学资源、增强发展支撑点、提升创新能力。重点加强与国内外优质学校、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拓展合作深度、广度,重点推进课程共建。注重学校面向社会、家长、企业的合作,建立服务对接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第三部分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一)核心理念:育人为本,爱国荣校,特色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对于“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我校将“育人为本,爱国荣校,特色发展”定义为办学理念,其含义是: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把教育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幸福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就是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教育所服务的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

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过程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关注教育公平,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核心要素,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爱国荣校:是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为“热爱国家,为学校添彩”之意。作为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立场坚定、爱党爱国、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的有用之才;就是要培养热爱学校、尊师重道、珍惜学校荣誉的优秀学生。作为教育的内容和过程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能,育报国之才;就是教育学生情系学校,建设学校,发展学校,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成为学生成功人生的起点。

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特色发展”反映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尊重人格、人性的体现。

学校的特色发展,就是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发展自己的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就是倡导学术自由,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鼓励创新,激励奉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坚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学校特色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以教师团队影响力为主要形式,以特色课程建设和学生自主选课为主要内容,是学校、教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综合展现。

“育人为本”、“爱国荣校”、“特色发展”共同组成学校办学理念,既体现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取向,又明确了学校的理想、目标和发展方式,是指导学校发展的根本原则。

(二)学校精神:向善求进,自强日新。

校园精神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追求,是激励全校员工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它体现在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表现为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态。将“向善求进,自强日新”定义为学校的校园精神,其含义是:

向善求进:“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进”是一种发展的状态,是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向”与“求”反映人的心向、态度和追求,“向善”与“求进”一起构成了文明的、利他的、进步的价值观。

自强日新:“自强”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既包含内在涵养上的修身立德,又包含外在行为上的刚强自立;既是一种自我激励、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又是一种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时代精神。《怀南子·修务训》:“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自强”寓意临沂三十九中师生,既要像浩瀚天宇那样刚健有力、运行不止,又要像大地那样广袤厚实而能承载包容万物,不断修身、学习、实践和创新。

 “日新”出自《易经》:“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后《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人道要跟着天道变,不断追求,逐渐接近事物的内在规律。近代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一直主张办教育要遵循“日新月异”的精神,并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学校以“自强日新”为校园精神,就是要求师生勇于肩负时代使命,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止于至善,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开拓奋进。

“向善求进”与“自强日新”组合为学校精神,彰显临沂三十九中追求卓越、自立自强的价值取向,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与学校办学理念和校训相呼应,是全体师生不懈的精神追求。

二、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

建设本区域内具有较高教学质量、在某些领域内具有引领作用的特色学校。

(二)主要发展指标

(1)规模指标:高中36个班,在校生1800人;初中18个班,在校生900人;小学达到48个班,在校生2000人左右。在职教职工350人,专任教师270人。

(2)办学资源指标: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左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6000万元左右,办学资源与课程的匹配度达到较高水准。

(3)教师发展指标: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达到40%以上,各类“名师”60名左右(区分“课程名师”、“教学名师”、“德育名师”、“技术名师)。有10名以上的教师在全市、全省范围内有较强影响力。

(4)课程建设指标:到2021年建成“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技术教育中心”平台,到2022年完成学科整合,建立文、理、艺、体“学部制”平台。按照高考改革要求,到2023年具备开出所有课程、满足所有学生选课程的能力,到2025年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管理结构,总体达到区域一流水平。

(5)科研指标:教师科研参与度100%,学校核心课题达到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水平。始终保持2项以上省级、5项市级教育教学课题在研,与教学的结合度高。

(6)特色发展指标:2022年前建成“省级特色高中学校”。2024年前形成全市有影响的艺术、体育、技术教育特色,在本区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7)对外合作交流指标:2022年前建立起成熟的、实质性的与高校、国外学校的深度合作机制。满足境外中小学生(留学生)学习需要,覆盖面达到本区域70%以上。

(8)综合评价指标:市政府社会满意度评价保持95%以上,市教育局学生发展指数评价居先进水平(40%以前),学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

(9)安全稳定指标:学校保持安全稳定,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

(三)规划阶段细分

(1)2021年:规划宣传和启动阶段。主要是学习、宣传《规划》,建立落实机制,启动主要工作项目。工作重点是课程资源建设、机制体制调整和完善。

(2)2022—2023年:规划落实、全面实施阶段。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项目,到2018年完成体制转型、资源丰富、课程基本成熟、质量大幅提升的中期目标。开展规划落实中期评估,并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

(3)2024—2025年:工作深化与成熟阶段。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增强办学活力和魅力,建成特色学校,在部分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第四部分   主要发展任务与改革措施

一、“实力学校”建设

(一)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1.主要目标

优化师资结构,推进教师分类发展和特长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师德建设,推名师出名课,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教学一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主要任务和举措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采取基础培训、任务驱动、分层培训、专项培训、导师制、个人发展计划等方式,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支持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和讲课比赛,积极为教师发展搭建舞台。

(2)推进师资队伍“硕士化”工程。通过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引进研究生层次人才、与高等学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力争用3年时间培养、引进15—20名左右的高水平、高学历人才。

(3)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推进教师分类发展和特长发展,实施“名师工程”,培养课程名师、教学名师、德育名师、技术名师。建立以名师工作室和专业教室为平台的孵化机制,建设“名师大讲堂”,培养和推出一批教育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4)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健全教学研究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意识和课题(项目)研究能力,注重科研方法指导,提高教师开展课题实证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档案管理。

(5)实施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带动战略,原则上每个教干在一定时期内要办成一个对学校发展有影响的项目,青年教师要发展一项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特长,承担一门特色课程,或带一个学生社团。

(6)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平时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实行重点培养、重点提升,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3.主要推进计划

2021年:(1)每位教职工制定自己阅读的系列丛书计划,并加以实施。(2)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3)建立名师工作室和专业工作室。(4)规范课题管理,修订科研奖励方案,建立课题档案管理制度。(5)实施教干、青年教师项目制发展计划。(6)建设名师大课堂和道德大课堂。(7)组织教师“讲好自己的故事”,编印以教育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故事集》。

2022年:(1)开展“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主题师德建设系列教育活动。(2)通过“寻找身边的感动”活动,评选学校师德模范人物。(3)全面实施个人发展计划和学校的培训计划。(4)落实名师、骨干教师的培训。(5)不断完善校级、市级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和相关的考核、聘任制度。

2023年:(1)建成教师发展中心,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系统化、常态化。(2)形成与新高考制度和学校特色发展相适应的师资结构。(3)实现50—60名教师依托专业工作室、实验室开展教学和专业研究。(4)中期检查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培训计划完成情况。

2024-2025年:(1)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建立教师教育教学专题实验研究机制;(2)实现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层次占比达40%以上,教师“学养”实现质的提升;(3)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等“名师”数量显著增加,质量显著提升。(4)结合现代化学校的推进,实施“未来教师”工程,培养一批在学科教学、德育和学生发展领域有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

(二)建设优质课程

1.主要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分阶段逐步推进课程建设,建立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在区域内领先。认真落实省《课程方案》,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和实践,体现学校课程的个性化特征。丰富课程类型,加强课程管理与评价,建立“精品课程”创建和评价体系。积极做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试验区(临沂)“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和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校本课程建设水平。

2.主要任务和举措

(1)建立课程委员会,设置专家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

(2)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和实践。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和整合,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大力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建设10门左右的基础性精品课程和10门左右的特色课精品课程。打造“强课程”组合,通过名师引领、强强联合的方式,培植出5个左右的“最强课程组合”。

(4)加强课程管理与评价。完善学校课程的管理实施制度,实行《临沂第三十九中学课程管理和评价办法》,形成“计划、执行、监督、评价、反馈”的课程管理流程。

(5)丰富课程类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除国家课程外,要科学地构建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要适当地开设一定数量的拓展课程、特长课程、兴趣课程、指导课程、研究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专题训练教学和实验。

(6)高质量建设特色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7)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合作建设课程。

(8)积极做好课程改革试验区相关项目,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校本课程建设水平。

3.主要推进计划

2021年:(1)建立课程委员会,落实职能。(2)在两个年级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和实验。(3)进行临沂市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试验区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和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

2022—2023年:(1)建立比较成熟稳定的课程设置和管理形态,完成课程资源(含师资)的配置和优化。(2)制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3)2023年:健全课程管理实施制度,完善《临沂第三十九中学课程管理和评价办法》。

2024-2025年:建立起有特色的课程管理体系,在特色发展领域能够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三)建设优质课堂

1.主要目标

深化课堂改革,优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加强学情研究,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建立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绩效评价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2.主要任务和措施

(1)继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和“中等生教学模式创建”活动,加强学情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适合学情的高效课堂。

(2)加强课堂的规范性管理。出台课堂教学标准、师生课堂行为规范,重点加强激情励志、课堂互动、有效练习、任务落实等环节,把质量指标落实到课堂上。

(3)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演示、操作、实验等教学环节。注重课堂交流互动和学生的体验、感悟,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

(4)积极适应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态势,开展教学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分层、分类、分项”选课走班新模式,试点“翻转课堂”,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深化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改进教学评价办法,针对教学成绩(结果)、教学过程、专业发展三个部分实施综合评价。落实增量评价,关注进步性,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3.主要推进计划

每年9—10月份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

2021年:(1)继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和“中等生教学模式创建”活动。(2)制定综合评价和增量评价制度。(3)学生选课走班面达到20%。(4)进行临沂市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试验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

2022—2023年:(1)制定课堂教学标准。(2)制定师生课堂行为规范。(3)学生选课走班面达到70%。(4)实施“教学方式转型计划”,依托专业工作室、专业教室开展教学成为常态,课堂“翻转”及MOOC得到普遍应用。(5)自2022年秋季开学起实施“教育信息技术推广计划”,2023年建成“临沂市技术教育(实验)培训中心”,在现代信息技术信用领域达到先进水平。(6)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促进体系”。

2024-2025年:(1)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选课走班体制机制。(2)全面优化教学方式,推进资源整合、要素融合,时间与空间、老师与学生、教室与实验室、课内与课外等高度协调运作。

(四)创设一流的办学条件

1.主要目标

积极进行学校现代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教育设施设备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硬件设施达到全省一流水平。以优于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高规格高水准配置教育资源,使学校教育资源能够满足学生选课走班、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2.主要任务和举措

(1)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新建的综合教学安装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考试监控系统、视听系统。建设高水准的录课室、演播室、音乐厅和校园广播系统。建设科技教育大楼,实现教育信息化。

(2)实现教学资源的强配置。教学设备配置投资5000万元,新装配普通教室48口,办公室53间,基础学科功能教室18口,合堂教室10口,科技教育与实验教室30口,阅览室5口。艺术大楼建设面积6000多平方米,体育馆建设面积5000多平方米。教育资源完全满足学生选课走班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高水准进行校园建设。科学规划设计校园建设项目,高标准进行校园绿化美化工程、文化墙建设、田径场看台建设、大门建设和科技园、文化园、地理园、生物园建设。高规格完成公寓改造升级、办公楼装修和室外篮球场建设工程。

(4)完成齐鲁园小学建设任务,改善小学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3.主要推进计划

2021年:(1) 新建的综合教学安装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考试监控系统、视听系统。 (2)建设高水准的录课室、演播室、音乐厅和校园广播系统,建设高标准心理实验室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3)完成学科教室、科技创新实验室前期建设,当年投入应用。对认知发展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无线电与通信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开展论证。(4)完成公寓改造升级、办公楼装修和室外篮球场建设工程。

2022—2023年:(1)以附属小学为基础建成齐鲁园小学新校区,在附属小学原址规划建设科技大楼。(2)筹建新图书馆和礼堂。(3)建设可以覆盖全市的中学技术教育中心。(4)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高端实验室。(5)科技园、文化园、地理园、生物园建设。(3)基本完成各功能教室设备、仪器配备。

2024—2025年:(1)根据课程建设需要提升课程资源品质。(2)推进教学与资源的深度整合。(3)与高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合作建设一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增强学校的辐射能力。(4)建立依托专业实验室和专业机构的学生认识发展、品德发展促进模式,尝试特色办学领域的英才培养模式。

二、“活力学校”建设

(一)发展“个性化”教育特色

1.主要目标

面对学校生源以“中等生”为主的实际,认真研究中等生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立足实际,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发展方案,丰富课程选择、教学选择、管理选择、发展方向选择,指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形成个性化教育特色。

2.主要任务和措施

(1)在成绩优良学生中实施“卓越工程”,推行“导师制”,开展“一对一”教学辅导,培养精英人才。   

(2)在成绩一般学生中实施“赶超工程”,开展课程补差活动。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愿望,引导学生合理分流,分类培养,多元发展。

(3)积极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实施《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开设学科指导课程、特色德育课程、艺术体育课程、外语课程、科技课程、技术课程等50门左右各类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类人才。

(4)加强活动课教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形成特长。

3.主要推进措施  

2021年:(1)完善“卓越工程”和“赶超工程”方案。(2)完善并严格落实《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022—2023年:(1)实施学生分层、分类、分项选课工作,形成比较完备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机制。(2)落实“四类名师”个性化培养方案,2017年实施“种子工程”,培养50—60名“名师”及优秀青年教师,带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2024—2025年: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完备的“个性化发展”教育机制。

(二)发展艺术体育教育特色

1.主要目标

改革艺术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开展项目化、实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设置专业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实行“谁招的学生谁带,谁带的学生谁管”的管理模式。健美操队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篮球队、排球队保持全省一流、全市领先水平,音乐、美术教育在全市有重大影响力。积极争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临沂市教育局共建临沂市中小学艺体教育指导培训中心。

2.主要任务和措施

(1)高标准装配体育馆和艺术楼,为艺术体育教育提供一流的教学训练场地。规范体育馆和艺术楼的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设立专业教室和名师工作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大力开展艺术体育普及教育活动。上好艺术体育国家课程,组织好一年度的体育节和艺术节,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活动,实施学生“一人一技能”体育教学项目,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艺体活动,提高师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

(4)提高专业训练队的水平。支持体育类竞技训练队参加各类型比赛,支持音乐专业班学生参加各类型演出,鼓励美术专业班学生不定期举办画展,通过比赛、演出和画展锻炼学生,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利用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建立高校生源基地、实践基地,拓宽学生升学通道。

3.主要推进计划

每年上半年举办体育节,下半年举办艺术节,固定节日时间。

2021年:(1)高标准完成体育馆和艺术楼的装配工作。(2)设立专业教室和名师工作室。(3)在条件成熟的艺体学科实施学部制、书院制试点。

2022—2023年:(1)创建省级及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建设临沂市中小学艺体教育指导培训中心。(3)开展艺术、体育人才基地建设,开展设备设施升级工作。(4)建设艺术、体育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2024—2025年:(1)完善体育艺术、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可供推广的经验。(2)开展体育、艺术课程高端课程建设,使之校本化、精品化。

(三)发展科技教育特色

1.主要目标

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一流的科技教育硬件设施。以自我培养和引进技术服务方式,保障科技教育师资。确定科技教育特色发展领域,构建发展领域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科技兴趣,指导学生科技发展之路。积极承担全市中小学教师科技培训和指导职能。到2025年左右在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教育等领域形成优势,在区域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主要任务和措施

(1)将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作为科技教育特色发展领域,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环保科技、无线电测向、机器人等项目,形成特色和品牌。

(2)加大硬件建设,高标准配置科技教育实验室和功能室。投资4500万元左右建设1.3—1.5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创新实验设施建设思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虚拟实验室。

(3)创新师资培养方式,通过自我培养和引进技术服务的方式,建设科技教育师资队伍。

(4)建设区域科技教育高地,和临沂市教育局共建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指导培训中心,承担全市师资培训功能。

3.主要推进计划

2021年:(1)按规划装备实验室。完善实验室功能,确保师资、课程、规划、制度、学生等要素到位,避免投资浪费。(2)开展课程研究、制定教学方案,重点做好设备设施与课程的融合、对接工作。

2022—2023年:(1)建设科技教育大楼。(2)根据规划完善实验室功能,开发相关课程。(3)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研究,对虚拟实验室等现代实验室建设进行论证。

2024—2025年:(1)建立可以覆盖全市的技术教育指导培训中心。(2)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航空、机器人等专业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

(四)发展对外交流合作特色

1.主要目标

充分利用校外和国外资源,充实办学力量,增强发展支撑点,提高学校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重点推进课程共建和资源共享。在国际交流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在校外资源利用方面取得成功范式。

2.主要任务和措施

(1)创造条件成立国际部,搭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国外6所学校建立姊妹学校关系,保持互访交流。积极开展对外留学服务,扩宽学生升学途径。

(2)做好日语课程班教学工作和校内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扎实推进中美“千校携手”项目、对外汉语援教项目和临沂市首批“对外合作交流与外语特色教学”特色项目学校建设。

(3)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及社会资源的合作,重点推进课程共建,每年开发3门左右的合作课程。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在学校开设课程。

3.主要推进计划

2021年:(1)完善留学生教育(接收)和学生出国留学(派出)工作机制。(2)与高校合作开设小语种课程。

2022—2023年:(1)坚持以项目为依托,每年派出师生出国访问。派出师生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和欧洲。(2)建立与高校全面合作的工作机制,推进学校课程建设。(3)完成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建设,建立“孔子书院”。(4)对外合作交流制度建设。

2024—2025年:(1)推进中外合作交流常态化、普及化。(2)结合高考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与高校合作机制,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展普遍的、实质性的对接。(3)开展“国际视野拓展工程”,整合网络交流、游学、互访等不同方式,使之课程化。(4)与国外、境外学校共建课程。

(五)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1.主要目标

建设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打造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心理疾病预防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持师生健康心理。创建市、省、国家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和临沂市教育局共建临沂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

2.主要任务和措施

(1)积极利用临沂市教育局政策、资金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满足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并开展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2)建立一支人员充足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够及时解决和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师生健康的心理。

(3)上好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证师生的心理健康。

(4)拓展发展领域,推进高水平心理发展教育。

 3.主要推进计划

 2021年:(1)高标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3)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教育与学生学业指导对接融合,整合成立“学生发展中心”。

2022—2023年:(1)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为心理发展教育,依托实验室实现教学、科研与学生指导工作的高度融合。(2)形成心理疾病预防机制和诊治范式。(3)建立全市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协会”或“联盟”,开展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

2024—2025年:(1)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认知发展实验室”或“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方面探讨新路径。(2)建设开放的心理发展教育实验室,以此为基础开展高质量教学、科研与学生指导,在本区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六)发展国防教育特色

1.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防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中小学国防教育读本》,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增强青少年的国防观念和意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唤起青少年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构建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机制,把学校打造成知名的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主要任务和措施

(1)利用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专题班会、讲座、升降国旗、拥军优属、祭扫革命烈士民族英雄陵墓等活动及国庆节、建军节、全民国防教育日、抗日战争纪念日等节庆活动普及国防知识,培养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感。

(2)了解常用兵器、弹药常识,学习救护知识。进行队列训练,初步体验站岗、集合、执勤等军事活动。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

(3)建立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把国防教育开发建设成一门校本课程,合理构建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做好军训、军事社团活动、国防知识竞赛等课程活动。

(4)拓展国防教育领域。与历史课、政治课相结合,突出民族精神培育、国家认同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与自然科学课程相结合,突出军事科技创新教育。与沂蒙精神教育相结合,突出爱党爱军“红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三观”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突出生涯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和意志品质。

3.主要推进计划

每年9月份进行新生军事训练;每年4月份进行国防知识竞赛。

(1)2021-2022年:学生军训和普及性国防教育参与面要达到100%。

(2)2022年:形成较完备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

(3)2023-2024年:学校基本形成国防教育的“塔型”人才结构。

(4)2025年:学校国防教育特色稳定成熟。

(七)发展沂蒙精神教育特色

1.主要目标

以“核心价值观”为德育目标,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怀和新集体主义观念,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构建新时期德育体制机制。

利用临沂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沂蒙精神教育,打造德育沂蒙精神教育特色。

2.主要任务和措施

(1)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怀,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

(2)实施“点亮工程”,搭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平台。

(3)积极开展新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

(4)成立“学生发展中心”,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的指导。

(5)以红色文化为内核,打造德育沂蒙精神教育特色。

——大力开展沂蒙革命传统教育,使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访活动、红色教育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通过知情意行的教育活动筑牢学生的沂蒙精神特质。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根据校情学情实际,本着有用高效的原则,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进一步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做成精品德育课程。

——坚持做好党员帮扶带动全员帮扶和连心育人工作,发挥全员育人和家校合作育人的功效。

——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积极实施学科德育,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围绕“三自”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6)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探索和完善与全员育人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一岗双责”制度、班教导会制度等,在教师工作考核中强化育人业绩的考核。

——提高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建立教师全员德育工作培训制度,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师德育培训和研修课程。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定期举办班主任研讨和培训会。每学年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

3.主要推进计划

每年三月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四月份开展成人宣誓活动,五月份开展毕业典礼活动。适时开展学生志愿者服务项目。

2021年:(1)成立“学生发展中心”。(2)制定并落实特色课程社团化制度。

2022—2023年:(1)制定《学生干部培养课程方案(试行稿)》。(2)开展“沂蒙红色之旅”活动周。(3)建立教师全员德育工作培训制度。(4)建立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4)完善感恩教育、信心教育、养成教育等德育校本课程。

2024—2025年:(1)形成德育沂蒙精神教育特色及教育机制。(2)形成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3)建设有效的“学习指导——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工作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魅力学校”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

1.主要目标

精心构建和发展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凝铸“正气、谦让、包容”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学校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

2.主要任务及举措

(1)高起点规划设计校园景观,给每座楼房和每条路命名,使每一幢楼房、每一条道路、每一个景点都成为精品,体现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追求。

(2)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教育,使其深入人心,形成师生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提升学校文化的品味和层次,弘扬“和谐”、“正气”之风,形成“包容”、“谦让”人格,促进沟通理解,建立简约、顺畅、亲密的人际关系。倡导教师要以刚性的制度,柔性的人文关怀和个人魅力创造崭新的师生关系。积极争创市直、市级和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3)加强和完善学校制度,推进依法治校、依法从教进程。规范教师言行,保持教师形象。

3.主要推进计划

2021年:(1)完成校园景观设计和制作。(2)修订学校文化标识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3)完成校史馆(展览馆)建设。(4)持续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5)开展学校文化研究和创建活动。

2022—2023年:(1)完成校园主题文化园(传统文化园、励志园、智慧园、法制教育园、健康教育园、安全教育园等)建设。(2)开展“羲之文化”进校园活动。(3)高标准建设校园、楼房内的校园文化设施,放大教育功能。(4)编印校史。(5)开展教师文化改造提升工作,重点提升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

2024-2025年:(1)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整合、提练,形成成熟稳定校园精神文化氛围。(2)对学校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升级。(3)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培育工程。(4)对学校核心理念、师生核心素养进行再研究、再培育、再提升。

(二)服务团队建设

1.主要目标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进一步加强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校园建设、环境优化、生活服务、资源配置 “四个重点”。调整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坚持责、权、利的统一。

2.主要任务及措施

(1)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继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坚持党风廉政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扁平化、项目化管理模式,构建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管理(含课程资源管理)、学生学业指导为主框架的“中心”管理机制。探索学科书院制(学院制)改革。加强学校宣传工作,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做好群团工作,保障师生权益。

(3)改革创新后勤保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后勤服务外包机制,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构建后勤服务信息平台和监督体系,提高师生满意度。规范财务运行,坚持财务公开和审计制度,防控财务风险。加强校园管理,细化责任分工,建设优美、干净、文明的校园环境。抓实安全教育,严格安全管理,建设平安校园。

3.主要推进计划

2021年:(1)实施行政管理附加“项目制”管理的过渡形态。(2)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3)完成《学校章程》的制定工作。

2022—2023年:(1)建立教职工精神文明教育体系。(2)实施学科整合,建立“书院”,推进“学院”建设。(3)结合“去行政化”改革,探索建立“中心制”、“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模式。(4)建立理事会管理机制。(5)建立后勤服务信息平台和监督体系,完成所有后勤项目的服务外包。

2024—2025年:(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比较有效、相对稳定、专业化的管理机制。(2)建立和完善与高校的课程管理对接机制。(3)建立与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

(三)绿色校园建设

1.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绿色校园建设。到2022年4月,达到山东省绿色学校创建要求,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校园,成为市级绿色学校的先进典型,全校师生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自觉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学校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对优美环境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影响和带动周边社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主要任务及措施

(1)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部和高中部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国情和绿色价值观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教学。注重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科渗透,将教育内容与临沂市本地的环境相联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绿色发展。注意发掘初高中各科课程中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发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资源,精选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绿色生活主题实践活动,加快生态文明知识普及。

(2)建设绿色环保校园。建立健全校园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绿色管理制度,积极采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积极利用先进信息科技技术建设智慧化校园,持续提升校园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3)培育绿色校园文化。将绿色校园的创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学校集会、班会、课外活动等,将绿色环保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师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绿色校园主题活动,精心开展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粮食安全宣传周、植树节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对节能、节水、节粮、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行为发出倡议。组织在校学生积极参加环境志愿者等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家校互育,带动家庭和社会养成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3.主要推进计划

2021年:(1)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利用教育专栏和线上平台宣传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2)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资源整合工作,鼓励各学科教研组跨学科教研,完善教学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知识体系,提高教学实践能力。(3)积极成立综合实践小组、生态文明社团、环境保护志愿者小组等,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生活方式。(4)创建绿色校园管理体制,明确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2022—2023年:(1)建全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教学体系,力争打造全市一流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队伍,有序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学工作。(2)建立健全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管理制度,有效执行校园绿化卫生和保护管理制度。(3)结合绿色学校管理模式,进一步合理设置绿化地,增加校园绿化面积。(4)有序推进新建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成效显著。(5)建立物业服务信息平台和监督体系,完成所有后勤项目的服务外包。

2024—2025年:(1)深化绿色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比较有效、相对稳定、专业化的管理机制。(2)建立和完善智能化校园建筑及绿色运行管理制度。(3)建立健全网络智能化学校资源消耗计量、分类、统计和公示管理机制。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涉及面广、层次多、任务重,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一、深入开展《规划》的学习、宣传、讨论活动。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学习讨论,要求每个职工都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写出体会,提出建议。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经教代会通过后,再正式发布。

 二、明确目标任务,深入落实责任分工。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开展一次“对照规划找职责、找项目、找任务”活动,引导各单位和职工个人主动实施《规划》、落实《规划》。学校将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三、以《规划》为依据制定实施方案和学年《工作计划》。围绕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各单位要密切配合,通过深入调研、充分协商、科学论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每一学年的工作计划,都要以落实《规划》为核心。

 四、重视和鼓励创造性地实施《规划》。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单位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要根据事业发展进程,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规划》加以改进和修正,确保《规划》能够正确引导事业快速发展。

 五、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每年组织一次专题评议,2023年底进行中期检查,对各部门、各单位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和惩戒。

                                            (2021年3月1日)